吴伯箫故居随想

2024-12-08 08:43:22 来源:舜网-济南日报

作者:吴熙禄

责任编辑:颜甲

  □吴熙禄

  莱芜区吴花园社区的吴伯箫故居,比想象的农村四合院要小,算不上北方典型的民居建筑,平常的农村房院而已,在过去的吴家花园村中并不显眼。但有一点令人好奇,就是在没有地形制约的情况下,房院一反向阳而居的建筑模式,背南面北。

  这有违常理的事,难免令人纳闷。后来我看了吴伯箫的近亲属吴修亮的文章才明白,原来房院修建前南面是一块坟地。民俗的禁忌,加之街道、邻舍的制约,故居大门朝北,就成了祖辈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。

  可就在这“背阳反向”的古宅里,走出了一位“向阳正向”的红色文化战士——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、教育家吴伯箫。由于其作品、业绩的广泛影响,“吴伯箫”成了莱芜一个耀眼的文化符号。

  也正是由于这个文化符号的耀眼,使得名人标志刚性十足,愣是抵住了房地产开发狂飙的冲击,于高楼大厦的包围中顽强挺立。这座建于清同治二年的古宅经过修葺建馆,成为凤城著名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。这得益于鲁中这块红色热土的薪火相传、当地有识之士的呼吁、文化部门的重视、吴家花园村干群的呵护。

  吴伯箫祖上是“一门三进士,父子五登科”的名门望族,其八世祖吴鸿洙,是明、清两朝莱芜科举名次最高的进士。父辈不敢奢望复制祖上的辉煌,但是凭着耕读世家门第,后辈光大家业还是做得到的。所以希望作为老大的熙成(伯箫原名)早日成家,尽长子之责。然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“大公子”,作为觉醒年代的有志青年,决然不走父辈规划的老路,挣脱传统礼教的束缚,毅然奔向救国救民的道路。自古忠孝不能两全。老屋,曾目睹过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;故居,浓重印记着有志青年“脱壳”的阵痛往事。

  重新修缮的故居,抖落掉百年风尘,隐匿了岁月沧桑,一改几十年前的老态,枯木逢春,无负当地有识之士的呼吁。然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故居,撑起门面的不是修葺后的外貌,而是展示记录吴伯箫生平的件件展品,再现名人的足迹和业绩,高扬红色文化大旗。

  来到故居的人们,通过五个展室的观瞻,了解了散文大家、著名教育家的生平,知道了吴伯箫与莱芜名门望族的关系,清楚了“散文故乡”的根系。在这里,本年度吴伯箫文学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、山西人王芳女士,终于圆了“跨越山河,寻找吴家”的梦,方知道大散文家的祖传文脉原来是这么深厚。故居承载的声望,延续着名门望族的荣耀。

  熙熙攘攘的观瞻人流,凝聚的是红色文化之魂,弘扬的是中国革命精神。故居作为不灭的火炬,延续火红年代的激情,使钢筋水泥丛林有了温度。

  吴伯箫没有想到,对门发小吴敬熙弟的孙辈吴修亮,怀着对他这位爷爷的敬重和对红色文化的热爱,几十年中,前往济南、青岛等地寻访他的行迹,与他工作过的很多单位建立了联系。几经周折,诸多付出,搜集到这位著名散文家、教育家的200余件资料。其中的154件构成了记录名人生平的核心展室。可以说,吴修亮的珍藏是故居建馆的底气。

  不止于此,建在莲河学校的吴伯箫文学馆,也有吴修亮捐献的展品11件。在此之前,吴家花园村村史馆展品,就有他的捐赠。当时参观后,有感于孙辈的这份情怀,我曾题联一副:捐珍藏,花园村史添亮点;展范文,伯箫遗墨留余香。赞扬了晚辈的奉献精神,肯定了他捐赠珍藏的意义。

  吴修亮的贡献何止于为故居提供珍藏,本人近年来写的数篇纪念吴伯箫的文章,也得益于吴修亮提供的资料,如《伯箫兄,熙成哥》《石榴酸涩,古槐泪尽》《原来工友是院长》,还有扩写吴伯箫名篇《一坛血》的“阚庄锄奸传奇”等。据闻,对于其他同志的有关撰文,也有吴修亮提供文字依据的功劳。

  毋庸讳言,吴修亮对于吴伯箫资料的提供,还有子张(张欣)著的《吴伯箫先生编年事辑》《山屋轶话·吴伯箫评传》,为莱芜区、济南市乃至全国的文化组织以及个人的吴伯箫研究,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没有名人所系,谈不上观瞻意义上的故居;没有守护人怀抱薪火照亮老屋,故居也就失却了观瞻的意义。吴伯箫与其故居有幸,无悔当年的选择,在身后留下了众望所归的红色纪念地,散发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之光。

原标题:吴伯箫故居随想

值班主任:颜甲

作者:吴熙禄

责任编辑:颜甲
新闻排行
进入新闻中心